close

高血脂症  大業診所鐘仁佑醫師

最近網路和line常轉載的文章「美國政府修改了40年來重大錯誤:膽固醇有益無害,不再分好壞」,標題相當聳動,但真的是如此嗎?讓我們從高血脂來談起。

血液中包含了許多的東西如水、蛋白質、血球等,其中也有脂肪(血脂,俗稱血油),主要是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血脂必須和蛋白結合成為脂蛋白,才能隨著血液在體內循環。而主要的兩種為高密度脂蛋白 (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能移除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防止堆積在血管壁中,又叫做「好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則容易易滲入血管壁中,形成動脈粥狀狀硬化,因此叫做「壞的膽固醇」。

當血中的總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 (俗稱中性脂肪) 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偏高,其中任一種情況發生就稱為高血脂或血脂異異常。

血液中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偏高,血管壁中就容易有脂肪堆積,接著開始造成動脈硬化,經年累月後隨著硬化程度增加,發生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的機會就會增加一至三倍。常有民眾以為脖子緊緊的,可能有高血脂血循不好,事實上高血脂剛開始並沒有症狀狀,如果你年齡已達40歲以上或高危險族群(如家族遺傳、葷食族、體重過重、不愛運動、抽菸、糖尿尿病患、以及銀髮族),建議至少每年抽血檢查一次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及低密度脂蛋白。

一旦發生高血脂,控制改善的方法包括飲食控制,美國2015~2020年最新飲食指南取消攝取舊版的每日膽固醇攝取上限,因研究顯示飲食中的膽固醇對健康成年人血液中膽固醇濃度並沒有顯著影響。所以有許多人看到就認為不再需要飲食控制,然而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台灣營養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特別對此發表聲明:除了使用藥物控制血膽固醇數值,飲食控制仍然重要。

特別是控制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都高的食物,如:奶油、冰淇淋、西點、內臟及牛肉;至於膽固醇含量高但飽和脂肪含量不高的食物,如:蛋、蝦、花枝等,則可以適量的攝取。

其他生活中針對高血脂的控制方法還有控制體重(BMI>25為過重)、運動(固定運動時間,每週至少3次)以及戒煙。當接受上述生活形態的控制3-6個月後,若高血脂仍未改善,此時醫師就會給予藥物治療,控制的目標隨不同族群而有所差異,根據2017臺灣高風險病人血脂治療指引如果是有冠狀狀動脈心臟病的應控制低密度脂蛋白小於70mg/dl糖尿尿病、腦中風及慢性腎臟病族群控制小於100mg/dl,其他一般人依健保規範之建議則是應該維持小於190mg/dl

總之,高血脂症早期常常沒有症狀,長期下來會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以說是健康的隱形殺手,所有人都不能輕忽。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 http://www.tas.org.tw 。台灣血脂衛教學會 http://spec.lipid.com.tw 。

 

arrow
arrow

    大業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