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血液透析 by盧淑娟護理長
血液透析俗稱『洗腎』或『洗腰子』,是腎臟功能衰竭的替代治療療法之一。在台灣目前約有8萬多名透析患者,而近年來均以一定比例增加。當腎臟的功能衰竭時,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水份就無法被腎臟有效地排除,患者就會出現噁心、嘔吐等所謂的尿毒症狀,此時即應求醫,考慮接受透析治療。
血液透析如何執行
血液透析必須在醫療院所內由醫護人操作血液透析機器,將患者身上的血液,利用透析管路(動靜脈廔管或雙腔導管),引流出來含毒素高的尿毒血,經過人工腎臟的擴散、滲透、對流和超過濾等作用,使體內多餘的水分和溶質排出體外,從而維持水平衡和內環境的穩定,在將透析乾淨的血液引流回體內,替代腎臟的功能。也利用透析模上的壓力差排除患者多餘的水份。所以血液透析不只有洗毒素,還要脫水。畢竟短短4小時不能全部替代所有正常健康腎臟24小時不休息的功能,所以透析患者仍然要很小心飲食及水份攝取的控制。也不要輕易縮短透析治療的時間,以免影響透析的效果。
透析管路: 動靜脈廔管或雙腔導管
血液透析需要每周進行3次,每次大約4小時。由於一般的靜脈不夠粗,管壁不夠厚,不能滿足血透治療對血流量的要求,所以進行永久性血液透析前必須手術建立一條永久的血管通路,最常見的是做前臂的動靜脈廔管。
血液透析原理
血液透析治療的原理主要就是根據膜平衡原理,即當半透膜兩側的溶液離子濃度和(或)壓力存在差異時,可發生於離子和水分通過半透膜的交換。在血液透析時,半透膜的一側是血液、另一側是透析液,由於血液中存在較多尿毒症毒素,而透析液中沒有毒素,因此毒素就從血液一側滲透到透析液一側,從而清除毒素,同時通過增加透析液的滲透壓或採用一個負壓,則可以使水分從血液中流動到透析液中而被清除。在透析過程中利用擴散、滲透、對流和超過濾等作用,使體內多餘的水分和溶質排出體外,從而維持水平衡和內環境的穩定,達到治療的目的。